置身事外:学校教育和社会政策间的鸿沟

在21世纪初的社会,一个人刚学着独立生活的时候,学校教育塑造了他的认知。

然而伴随着独立生活的需求,他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联系。当他用十几年来学校塑造的旧有认知试图解释社会运转的现象时,“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之感油然而生。

这时,他才会发现真实社会的运转规律和在学校形成的认知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了生存,为了解惑,为了一个明明白白的人生,一个新的理论,新的行动指南有必要被建立起来。

瞠目结舌的社会现象

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有很多“离谱”的现象:
为什么一个号称代表人民的政府出台的政策与民意相违背?
为什么一些奇奇怪怪的癖好能被拍成电影并被传播?
为什么一生勤勉劳作的人到最后无人问津?
为什么一个漏洞百出的骗局却有人相信?
为什么一个对社会发展毫无进步的内卷式体系可以存在?
……

难道是这个社会就是有些人非蠢即坏,不可理喻,生下来就要恶心别人或者被别人恶心吗?

人的认知

人的本性来自于灵长类动物的基因记忆,来自于后天每一阶段接触的人或者事物,这些共同塑造了一个人在面对社会实践中的行事方法。
有的人把这种行事方法称为一个人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种把社会实践中的行事方法粗糙的分为三个方面的观念,恐怕是不太合适的,但由于没有其他比较好的替代,姑且用“认知”这个词来描述。

人的认知具有哪些特点呢?
如果用深度强化学习这样的学术方法描述智能体的话,大概会是一个深度神经网络,辅之以大量数据进行训练,最后得到一个权重参数,抽象的语言难以描述。今天我们也用统计的方式,不过是用抽象的方式,给我这些年的经验做一个总结。这个总结,只是概述的,而且会随时发生改变。

  • “三观”具有动物属性:来自于基因的传承记忆,一个人会有与生俱来的繁衍冲动、会有使自己变强活下去的生存本能、会有害怕来自未知的恐惧本能、会有面对危险时的急中生智,也会有爱和被爱的协作能力。

  • “三观”具有灌输属性:来自于“三观”未成时期家庭和学校的漫长哺育期,注意学校这个概念仅在我们当前这个社会存在,未来是否会有学校我们在这里不讨论。由于此时一个人尚处于“一张白纸”的阶段,信息的单方面灌输可以短暂地塑造“三观”。

  • “三观”具有实践属性:来自于个体将“三观”应用于社会实践中时,通过接受实践反馈,调整其行为策略。

  • “三观”具有集体性质:来自于他人对个体的影响,集体属性依赖于实践属性、灌输属性和动物属性。是个体“三观”向集体“三观”的推广。

  • “三观”具有时变性质:个体的三观并不一成不变,重大历史节点或者长期潜移默化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时变性来源于“三观”的实践属性。

回答:放弃学校教育先入为主形成的认知

回到原先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么多“离谱”的现象?
如果人的“三观”的来源和形成遵循我们谈到的几点经验性质的规律,我们又承认这些“离谱”现象确实已经发生,那么我们将只能做以下推论:

  • 推论1:“三观”的动物属性与我们是相同的,灌输属性造成的差别可能是有一定不同的,实践属性造成的差别一定是巨大的。
  • 推论2:由推论1可知,“离谱”现象涉及到的人或者群体,其所处的社会实践和我们发生的巨大的偏差。

换言之,如果“离谱”现象发生,我们应该认为有我们所不知道的另外一种运转规律,并根据现象,猜测和分析另外的社会环境,由此推动认知的迭代升级。

验证“离谱”现象背后的特别社会环境:即使某一群体所处的社会实践和我们有巨大的差别,但“三观”的属性和性质没有改变,动物属性仍然相同,他们的社会实践产生的新“三观”仍应该符合“三观”的特性,通过这一点来确定认知是自洽的。

置身事外:学校教育和社会政策间的鸿沟

https://github.com/anonymity1/anonymity1.github.io/2023/08/12/置身事外/

Author

Hesheng Sun

Posted on

2023-08-12

Updated on

2024-08-07

Licensed under